2025 年10 月1日,全球瞩目的动物学家、生态守望者珍·古道尔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
图|纪录片《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 (2017)
对于许多人来说,珍·古道尔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传奇的人生经历,早已在教科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26岁时孤身一人深入非洲丛林,到成功揭示黑猩猩与人类相似的情感和行为,古道尔无疑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科学偶像。
![]()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中的珍·古道尔。
她首次发现黑猩猩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破了只有人类才是“工具制造者”的传统观念 ,引发了学界的轰动。
她还观察到黑猩猩之间存在复杂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化行为,让人们对黑猩猩的认知更加深入。
![]()
珍与小黑猩猩,图源:纪录片Jane。
她曾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写进了《大地的窗口(Through a Window)》一书,这本书畅销英语世界近三十年。
01
“非洲在我的血液里”
1934年4月3日,珍·古道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她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兴趣。
两岁时,珍得到了一个珍贵的礼物——毛绒黑猩猩朱比里(Jubilee),这位黑猩猩朋友陪伴她度过了整个童年,使得她与黑猩猩结下了不解之缘。
![]()
小时候的珍·古道尔,图源:纪录片Jane。
十岁那年,珍·古道尔读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并向家人宣布有一天要去非洲。所有的人都笑她,除了她的妈妈。为了攒够去非洲的钱,珍·古道尔不得不同时打两份工,把收入都藏在地毯下。1960年,珍终于攒够了路费,她穿着牛仔衣和短裤,斜挎背包,离开了英国伦敦温馨的家,在母亲的陪同下去研究黑猩猩。
在导师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的安排和指导下,她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湖西岸冈比河畔的热带雨林扎下了营地。那时年仅二十六岁的珍·古道尔不会想到,那里将成为她生命的全部。
![]()
青年时的珍·古道尔,图源:纪录片Jane。
在冈比的最初四个月,古道尔的妈妈一直陪在她身边,因为当时英国政府要求:一个如此年轻的英国女孩孤零零在森林是绝对不允许的,需要另一名欧洲亲人陪同。
妈妈曾对珍·古道尔说:“只要你朝着目标努力不言放弃,你一定会走出一条成功的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珍·古道尔朝着梦想前进。
![]()
珍的母亲在当地搭了简陋的房子,为附近的渔夫提供简单的药物。图源:纪录片Jane。
研究过程中,接近黑猩猩并获得它们的信任是一大难题。她常常在山里苦苦寻觅一整天,却连黑猩猩的影子都见不到。即便偶尔遇到,只要她试着靠近一点,黑猩猩就会迅速跑开,这让她感到无比沮丧。而且,黑猩猩有时还会对她表现出攻击性。它们会尖叫着爬到树上,头发竖起,使劲摇着树枝,并用枝桠打她的头,这使她面临着身体上的危险和心理上的恐惧。
来到冈比十五个月后,黑猩猩们对珍的出现终于习以为常。第一只接受珍的黑猩猩是“灰胡子大卫”,通过这只黑猩猩,珍成功融入了黑猩猩的群体之中,这只成年雄性黑猩猩也因此根植于珍的记忆中,甚至“灰胡子大卫”的照片出现在了珍的婚礼上。
![]()
1964年,珍与国家地理派来的摄影师雨果·范·劳瑞克(Hugo van Lawick)结婚,两人育有一子,两人相恋期间留下了大量关于珍工作的影像资料。
02
关于黑猩猩的新发现
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后,珍·古道尔初步“习惯化”了营地周围的黑猩猩群,并很快取得了惊人的发现:黑猩猩并不是完全的素食动物,他们会集体捕捉大型猎物并会制造工具。
关于制造工具,珍列举了两个事实:一是黑猩猩会选择合适的草棍,把草棍弯折的一头咬掉,然后握紧手掌把叶子捋掉,这样就做好了一个“垂钓”白蚁的工具。黑猩猩用这一工具伸进一个白蚁洞口,当取出草棍时,上面挂满一串白蚁,便可以轻松地吃到白蚁。
二是为了增强树叶的吸水性,黑猩猩先咀嚼树叶,吐出树叶后就形成了“海绵”,黑猩猩利用这种“海绵”把存在树洞里的水吸出来。
![]()
黑猩猩大卫用草棍“垂钓”白蚁,图源:纪录片Jane。
“黑猩猩制造工具”这一消息瞬间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要知道,恩格斯就将“制造和使用工具”定义为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的主要特征,虽然黑猩猩制造工具至多属于萌芽状态,但是这一发现打破了“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工具”的观点。
学界最初对于珍的观察和研究并不认可,他们坚定地认为动物是没有意识和感觉的存在。当珍将自己在非洲坦桑尼亚森林中对黑猩猩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稿时,主编严厉地要求她不能用 “孩提时代”“青少年时期” 等词汇来描述黑猩猩,给出的理由是这些词汇只能用于形容人类生命阶段。
![]()
珍的新发现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珍·古道尔看来,黑猩猩是各有特性的“大卫”“菲洛”“菲罗多”,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编号。她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的相似,不仅在基因,更在情感、智力和社会关系中。
![]()
黑猩猩菲洛一家,图源:纪录片Jane。
最初,珍相信黑猩猩天性善良,但研究发现它们同样会有暴力和战争,例如雄性黑猩猩残忍杀害幼崽、族群间的“四年战争”以及母女猎杀同类等事件,显示黑猩猩的情感世界与人类极为接近。
不过,黑猩猩之间更多展现的是亲情、友情和善意。在《大地的窗口》结尾,她讲述了一只被救助的黑猩猩“老翁”守护饲养员的温情故事。
假如一只黑猩猩——尤其还是曾经受到人类虐待的黑猩猩,都能跨越物种的障碍,伸手援救遇难的人类朋友,那么,更具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人类,难道就不能伸出援手,协助目前正迫切需要我们帮助的黑猩猩吗?
03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
起初,古道尔既无学历也无学术背景,却因在黑猩猩研究上的突出成就,获得剑桥大学破格录取,1966年成为少数无本科学历直读博士的少数学生之一。
20世纪80年代,冈比国家公园因森林砍伐被孤立,古道尔亲眼见证了栖息地的破坏,意识到光有研究远远不够,必须推动更广泛的保护和教育工作。她创立了“根与芽”项目,投身全球环境教育,将保护下一代作为终身使命。
后来,她奔走世界,为环保和年轻人演讲,始终把自己与黑猩猩伙伴的故事分享给公众。对她而言,冈比既是欢乐的源泉,也有苦痛回忆,但始终是她心中的“天堂”。
![]()
珍为青少年们做宣传,图源:纪录片Jane。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古道尔仍奔走世界,2025年10月1日,在美国加州巡回演讲期间因自然原因离世。她的坚守与行动提醒我们:守护自然、关爱生命,这条路还需要更多人继续走下去。
我们在个人生活中可以做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谁,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可以。

